鴿(gē)鋸鹱(hù) (英文名:Antarctic Prion,學名:Pachyptila desolata),是鹱形目鹱科鋸鹱屬的鳥類。在毛利語中被稱為 totorore。鋸鹱屬中體型最大的物種,屬小型海鳥,廣泛分布于南大洋的南極及亞南極島嶼上。外形特征 ▽鴿鋸鹱體長25至28厘米,體重約115至183克,翼展58至66厘米。上體呈灰色至藍灰色,額部和頭頂較暗,呈板巖灰色,與黑色亞端帶形成對比,該帶位于最末端肩羽和三級飛羽的后方,由較窄的灰白色邊緣框起。上翼主要呈現(xiàn)背部羽毛顏色,但在展開翅膀時可見明顯的黑色M形圖案。尾上覆羽灰或藍灰色,側面較淺,末端寬而黑色。眼上方有白色眉紋,額頭兩側至臉頰和下臉白色,與額前至耳羽大部分的板巖灰到深灰色面罩形成對比,尾部中央灰色至藍灰色,頸側淡灰色至藍灰色。下體白色,包括下翼和下尾,除了尾中部的寬暗區(qū)和外側初級飛羽的小黑尖。虹膜深色,喙基部黑色,尖端至喙其余部分灰色至天藍色,腿淡藍色至灰色,蹼帶有粉紅色調。性別相似,幼鳥與成鳥類似。鳴叫特征 ▽在繁殖地,鴿鋸鹱極為活躍,無論是地面還是飛行中,都會發(fā)出類似鴿子的咕咕聲,叫聲具有性二型性,明顯區(qū)別于同域繁殖的小鋸鹱、Thin-billed prion和藍鹱。區(qū)別辨識 ▽鴿鋸鹱與小鋸鹱非常相似,難以在海上區(qū)分,主要區(qū)別在于鴿鋸鹱喙稍亮、更直,尾部略長,中央尾羽更圓,胸帶更明顯。不同亞種主要通過喙寬、翼長和尾長差異來區(qū)分。生活習性 ▽鴿鋸鹱棲息于海洋和高度遠洋環(huán)境,通常出現(xiàn)在北至浮冰區(qū)的寒冷水域,一般遠離陸地,除非是在繁殖地。它們主要以甲殼類動物為食,尤其是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橈足類(Calanoides acutus)和片腳類(Themisto gaudichaudii),也少量食用南極燈魚和頭足類(魷魚)。主要通過水面捕獲食物,也會過濾表面海水、滑翔、潛水或在水面啄食。生長繁殖 ▽繁殖周期通常從10月底或11月初返回繁殖地開始,受雪量影響可能延遲,雌鳥在11月末獨自離巢,12月產卵,平均孵化時間為19至20日,2月孵化,3月底幼鳥離巢。鴿鋸鹱可能形成持久的配偶關系,夜間在繁殖地活動。在深達23至100厘米的自挖洞穴中筑巢,有時使用附近的植被碎片(樹枝、苔蘚、地衣)和鵝卵石鋪墊。單產一枚白色蛋,孵化期42至50天,幼鳥重約29至36克,孵化后3至5天內由父母交替喂養(yǎng),平均每晚喂食1.03次,喂食量平均為36克,幼鳥在45至55天時離巢,體重約為161至172克。地理分布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