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在线,不卡av中文字幕手机看,中文字幕被操怀孕的人妻视频,五月丁香啪啪网,www.三级片.com.on,另类专区亚洲,老师国产福利在线视频

分網(wǎng)
當前位置:關注森林 > 全國林草動態(tài) > 社團公益 > 正文 站內(nèi)導航
[]

這一次能源革命,與你有關

媒體:原創(chuàng)  作者:世界自然基金會
專業(yè)號:世界自然基金會 2025/9/12 11:59:19

紀錄片《洪水泛濫之前》

在北極地聽見冰川崩解的聲音,在海南島見證超級臺風登陸,當全球變暖等氣候問題以更能被“感受”的形態(tài)出現(xiàn),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那些危機并不只出現(xiàn)在新聞里,能源轉(zhuǎn)型、氣候行動也不再是一些懸浮的政策。宏觀層面的調(diào)控在進行,AI 等技術又帶來新變數(shù),在這樣復雜的背景下,普通人該如何面對逼近的氣候危機?——或許需要用落實到個體的具體方法來應對。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單讀重視個體的力量,連續(xù)三年舉辦“再生”創(chuàng)作征選點擊可閱讀,為非虛構、虛構、漫畫等領域的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展現(xiàn)思考、延續(xù)行動力量的平臺。在今年入選的作品中,我們不僅能了解到與時俱進的各地議題,也能看到幫助公眾理解氣候危機的具體案例。

為了對創(chuàng)作者的想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兩周前,我們邀請了入選 2025 年度“再生”創(chuàng)作征選的 5 位創(chuàng)作者陌那、依蔓、陸邖、四毛榴蓮、崔綺雯(線上參與),以及導師《單讀》主編吳琦來到北京單向空間·郎園 station 店參與創(chuàng)作者論壇。

在這次交流中,幾位嘉賓分享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提案、參與項目的契機以及參觀光伏生產(chǎn)一線的收獲,同時展現(xiàn)了一些新思考:在創(chuàng)作中,龐大的氣候議題能否通過日常細節(jié)和個體命運去敘述?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人類看待化石能源的角度除了“希望它盡快退出歷史舞臺”之外,還有哪些可能性?有著高能耗的 AI 系統(tǒng)會不會在以后被提倡節(jié)約使用?面對這些“新”問題,創(chuàng)作者們用自己的視角,描述了富有意義的觀察與思考。或許跟著他們的思路,生活在“能源轉(zhuǎn)型”浪潮里的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視角,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找到繼續(xù)前行的力量。

以下是本次對談的更多分享:

創(chuàng)作者論壇現(xiàn)場

情感連接點是創(chuàng)作的關鍵

吳琦請創(chuàng)作者們先向觀眾介紹一下自己,以及你們各自的創(chuàng)作領域和創(chuàng)作背景。同時也請你們講講參加今年“再生”創(chuàng)作征選的契機是什么?本次獲選的提案,主題和內(nèi)容大概是怎樣的?

陌那我這次參與的是非虛構寫作領域,選題是“風口”的小鎮(zhèn)。它聚焦于海南的東北角,是兩次超強臺風登陸的位置。像 2014 年有 17 級以上的超強臺風“威馬遜”,去年有超強臺風“摩羯”,都是在“翁田鎮(zhèn)”這個小鎮(zhèn)登陸的。在距離臺風登陸點 35 公里之外的位置有一排風車海岸,因為環(huán)境優(yōu)美,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旅游勝地。我就很好奇,風給這個小鎮(zhèn)帶來了什么?既是災難,同時又是一種潛在的希望,給這個小鎮(zhèn)帶來一些生機。除了這兩次臺風,這個小鎮(zhèn)在十年中反反復復地遭受了大大小小臺風的襲擊,小鎮(zhèn)居民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怎么去重建家園,怎么去迭代,在這個過程中積累智慧。我很高興能看到有一些可再生能源項目在這個小鎮(zhèn)里落地。除了風能,也有一些光伏項目在進行當中。

當然它給這個小鎮(zhèn)帶來的變化可能不是很明顯的,對于普通居民來說,更多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收入的增加——可以做旅游業(yè),去風電廠打工……它是一個緩慢進行的變化,就像我們普通的個體跟氣候的關系也不是那么明晰。但是,我覺得這種緩慢的變化蘊含著一種希望,個體的行動會產(chǎn)生一些微小的改變,希望能啟發(fā)讀者去思考自己和氣候的關系。

依蔓我是一個非虛構寫作者,在“再生”創(chuàng)作征選里我提交的方案也是以非虛構寫作的形式來呈現(xiàn)的,作品名字是《朗伊爾城:最北人類定居點的最后一座煤礦》。

朗伊爾城是一個叫斯瓦爾巴群島上的小鎮(zhèn),談不上是城市,因為這個地方的常住人口只有大約 2000 人。它在行政規(guī)劃上歸屬于挪威。它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城鎮(zhèn),這個群島上原本沒有人類居住,它是一個因為采礦而發(fā)展起來的小鎮(zhèn)。采礦業(yè)在朗伊爾城有 100 多年的歷史了,那正好在我今年 7 月初去的時候,它的最后一座礦洞正式關閉,也就是說這個因為煤礦而起家的小鎮(zhèn),它的煤礦歷史終結在了今年夏天。

我提報這個選題的時候,也是覺得這個點非常吸引我。首先,一個沒有人類居住史的小島,因為人類發(fā)生了怎么樣的轉(zhuǎn)變,會有什么樣的發(fā)展?如果沒有能源開采的歷史,其實它就是一個北極熊之島。挪威政府一直把這個地方,包括終結它的煤礦史,當成北極能源轉(zhuǎn)型的一個前哨,不管是政府力量,還是科研力量都一直致力于想出解決辦法。但這個地方位于北緯 78 度這樣的高緯度地區(qū),有極晝、極夜,氣候極端,天氣寒冷,人類要怎么去發(fā)展可再生能源呢?不管是什么能源,我都想去看一看這個小鎮(zhèn)到底在做什么。我是帶著這些好奇去做這個方案的。

陸邖我是漫畫組的創(chuàng)作者,之前是一名設計師,這兩年轉(zhuǎn)型成為一個 AI 創(chuàng)作者。目前主要聚焦于 AI 短片等 AI 影像方面的制作,我這次提案的主要內(nèi)容跟這個也有點關系。我之前對氣候變化、可再生能源了解得不算多,所以我做提案的時候去搜索了可再生能源有哪些。我覺得這對很多人來說也是一個門檻,我們可能了解得比較淺,這次創(chuàng)作就成為一個能夠把可再生能源的相關觀點推廣開來的一個契機。由此契機,我創(chuàng)作了 7 個小故事,這 7 個小故事與 6 種已存的可再生能源有關,最后一種是未來待發(fā)掘的一種能源,這就是我的提案。

四毛榴蓮 我是一名漫畫創(chuàng)作者,這次主要創(chuàng)作非虛構的漫畫。去年我就已經(jīng)看到了這個征選,但我那時候沒有參與。因為在此之前,我覺得氣候話題對我來說非常遙遠,這種主題類似于有人讓我去畫一個歷史、戰(zhàn)爭這類主題的故事,所以我一直沒有勇氣去挑戰(zhàn)。后來我看到往屆的勾食和?;j老師的作品,他們都是從比較個人的體驗出發(fā)的,受到啟發(fā),我也打算把故事切換到最微小的個人體驗去展開。剛開始我看了很多紀錄片,我感受到氣候?qū)ξ襾碚f是一個消失的議題,因此我決定以“消失的雪”展開寫一個提案,中間分了三段去展示雪的變化。

第一段是黑雪,故事從父輩那一代的礦工,通過挖掘煤礦去獲取能源,對大地造成了傷害展開。

第二段寫的是融雪,對應現(xiàn)在的階段,這時地球上很多冰川在融化,雪也慢慢消失了。我現(xiàn)在回家之后很少看到大雪了,我記憶最深刻的那場雪是在零幾年我上小學的時候,以我的懷念為切入點,展開寫主角回鄉(xiāng),串聯(lián)起父親的礦工記憶,其中包括村莊的一些變遷,還有人們對雪的情懷。

最后一段寫的是大雪,它從茶園展開,茶園上面有大片的太陽能。它可能不是一個會真實發(fā)生的事情,不是馬上就能下一場大雪,但是我希望可以以這樣的信念和想象來收尾。

漫畫創(chuàng)作者、美術老師四毛榴蓮

崔綺雯 我是一個環(huán)境氣候相關的內(nèi)容創(chuàng)作者,之前也寫科技。這次參加“再生”征選是因為我日常會接觸到大量的氣候新聞,很多時候都較為負面,也非常宏大,有時候我不知道這些信息從個人層面能如何去理解。從我個人層面出發(fā),因為我是自然愛好者,很喜歡各種各樣的樹、小動物,我參加的原因就是想要探索氣候相關的話題。譬如,在宏大的敘事之外,有沒有一些個人敘事的可能性?有沒有通過想象來讓事情變得更好的一些可能性?

我設定的故事背景是 2060 年的廣州,因為這是我的家鄉(xiāng),所以我對 2060 年廣州會發(fā)生什么很感興趣。我主要的信息和案頭的來源是 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我在第六版評估報告里的不同場景中選擇了一個高排放的場景去參考,也就是 business as usual(一切照舊)的場景。如果我們還是按照現(xiàn)在的方式生活,如果我們的國際談判沒有更多的增效,那會發(fā)生什么呢?廣州人會怎么樣生活呢?我就根據(jù)這個高排放情景和極端天氣相關的可能性進行了一些想象。

我一邊想象,一邊有了些想法:有沒有一種可能是人們在未來,在 2060 年,哪怕是一切如舊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有能力去應對或者適應氣候變化呢?因為除了減排之外,氣候適應也是氣候議題里面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根據(jù)這樣的想法我進行了設想,我設定的場景在廣州的一個第三方空間,也是老人家經(jīng)常去的地方——茶樓,我寫里面的食客、老板、送貨的人,他們在那時候過著怎樣的生活。在這樣連續(xù)有高溫、洪澇等災害的情況下,他們是怎么應對的,有沒有人還是能發(fā)展出來韌性?屆時社會又有什么樣的政策保障?我當時想到一個點是,因為白天的天氣太熱了,我們到時候要下午 5、6 點鐘才能上班,直到凌晨下班。有沒有可能那時候的外賣騎手變成了一個更加尊貴但具有高危險性的工作,變成一個高薪職業(yè)。我還想象了一個茶樓的老板,他通過分布式的光伏等發(fā)電系統(tǒng)來應對極端天氣對基礎設施的破壞,維持經(jīng)營一個高溫下如同小小綠洲的茶樓,讓許多老年人在這里歇腳、社交。

吳琦聽完提案作品的相關描述,我還想了解更多的創(chuàng)作過程,以及你們對這個項目的看法。剛才四毛說,之前就已經(jīng)看到這個項目以及了解到其他創(chuàng)作者,但是從你們看到它,到動心說,“誒?也許我也可以嘗試創(chuàng)作?!钡阶罱K找到這個題目,這是一個怎么樣的過程?或許我們也能通過這些回答應對這個項目的一個難點,去判斷我們是不是還應該做更多,是否還要再幫助大家理解氣候與日常生活的關系,氣候與再生能源之間的關系。

四毛榴蓮 我在選題過了之后,進行了一個小小的調(diào)研,我問了很多同齡朋友。但他們會直接說這是一個關于階層的問題,不會去關注這種東西,或者根本沒有精力回答。有人會覺得我問這個問題對他來說就是一種冒犯,我當時還挺驚訝的,就是得到了很真實的回應。

我有點刺痛,但是這種刺痛反而給予我一種創(chuàng)作的反思:你描述龐大的東西,很多人根本就不想去看。但是當你說到個人最深的情感、回憶、童年,會讓所有人有一個情感連接點。就是因為做了這些調(diào)研,我才在故事里面加入更多微觀的體驗,想引起一些大家的共情。

依蔓我最開始想到這個方案最大的一個原因,是我這幾年的寫作、創(chuàng)作是跟自然高度相關的。之前我一直生活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原本可持續(xù)能源離我是比較遠的,它更像是新聞里的東西,每一年大家都在喊,“好熱啊,今年怎么那么熱?”“比去年又熱了!”這個對話一直在重復,但其中的內(nèi)容沒有被改變。但是如果,我作為一個寫作者去介入這個議題呢?產(chǎn)生這個想法后,我慢慢地會去走訪一些比較偏的地方,會看到有些森林脫離城市電網(wǎng)系統(tǒng)沒有電,居住在那里的人就需要依賴太陽能發(fā)電站、太陽發(fā)電板,來支撐日常的生活用電。

今年在這個征選之前,我是有去北極旅行的計劃的,我也很感謝這個項目,因為三年來我一直都有關注,有兩年都在想怎么切入這個話題,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角度。今年空出一些精力來真的去想這個事情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每當我去到一個新地方時,我都會想這個地方的氣候變化或者能源方面的轉(zhuǎn)變,去想我可以關注到些什么,或者里面有哪些特別的信息。我在搜索斯瓦爾巴、朗伊爾城這些區(qū)域的時候,信息很快就蹦出來了。鎖定目標后,我就去了解這個地方的所有方面,這也是一個非虛構寫作者的基本素養(yǎng)。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這個地方好特別,朗伊爾城已經(jīng)是一個非常熱門的北極旅游地,但游客很少會去了解這個地方在面臨什么樣的氣候危機,當?shù)厝藶槟茉礆夂蜃隽耸裁词虑榈鹊?,社交媒體上也不太見到這樣的討論。在提交這個方案的時候,我就覺得除了以傳統(tǒng)的方式去關心這些特殊地區(qū)之外,也需要刻畫當?shù)厝伺c自然之間的關系。

陸邖我覺得這個項目吸引我的有兩個點,一個是我覺得單讀有一種包容性,其實我知道這兩年很多的一些征集項目,它是抵制、排斥 AI 作品的。去年可能更嚴重,今年有一些變化。我看到這個項目的時候就很高興,我發(fā)現(xiàn)單讀并沒有禁止 AI 創(chuàng)作者去投稿。第二點,其實我去年就投過一次,但沒有被選上,今年我調(diào)整一下提案后就被選上了。我覺得一方面是我的思路有些轉(zhuǎn)變,去年做了一個設計提案,今年我在找資料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種重新建立敘事的可能性。這個是什么意思呢?我現(xiàn)在在做短片,做 AI 影像時,發(fā)現(xiàn)針對可再生能源這個方向來做的作品很少,做一個系列的可再生能源作品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就很想去嘗試一下,突破自己。

陌那我報這個計劃的原因是自己也在做媒體工作,積累了一點與極端氣候相關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我曾經(jīng)寫過涿州的洪水、貴州的山火、溫州的停水。我會覺得這個議題變得跟我更近一點,是因為我慢慢知道每一個具體的人在具體的災害下過著什么樣的生活。

但這些文章寫出來以后,我會有很深的挫敗感,因為它的傳播量級是所有議題里面偏低,甚至是最低的,可能只有當?shù)厝嘶蛉?nèi)媒體人會看一看,至今也沒看到特別好的氣候傳播案例能打破這種與公眾之間的距離感和心理的麻木感。現(xiàn)在普通的災害、不夠強烈的災害已經(jīng)很難引起公眾的關注。所以,我個人還是想做更多的探索——怎么才能把這個氣候議題就寫得更好看一點,更有穿透力一點?這是我們媒體的責任,但我覺得這條路還挺漫長的,感謝“再生”征選計劃給我這個機會再探索一下。

非虛構寫作者、短紀錄片編導陌那

崔綺雯 我創(chuàng)作的思路有一部分是參考了法國的一個氣候小說組織“加二度”的框架,他們也是先找到未來的一個時間點和一個具體的地方,想象它可能會發(fā)生的事情,以及一些主要的環(huán)境影響和在這個環(huán)境中生活得較為脆弱的群體。他們想通過創(chuàng)作這個方式引起住在那個地方的居民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視,去提前做適應和預防的工作。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思路,我調(diào)整的點是,盡管最糟糕的情況到來,有沒有可能我們還是能夠適應?參加這次征選也是治療我自己氣候抑郁的一個契機,因為每天看負面的氣候相關的新聞,已經(jīng)不能撬動我去行動了,有沒有可能能通過人們積極應對的故事,去撬動新的行動呢?給大家?guī)硪恍┫M耐瑫r,也能給我自己先帶來一些希望。就像“太陽朋克”這個概念,它想象了未來在一個更綠色的、更生態(tài)的環(huán)境下人們的生活。我希望寫一個更為積極的、偏解決方案的故事。

重新想象人類與能源的關系

吳琦整個“再生”征選計劃中還有個很重要的部分,我們會很努力地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和條件,邀請創(chuàng)作者們?nèi)サ讲灰粯拥母鷼夂蚧蚰茉聪嚓P的現(xiàn)場。比如,我們?nèi)サ习輩⒓?COP28(2023 年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2024 年和創(chuàng)作者們一起去汕頭看海上風電廠等等。在這些過程中我們就有機會慢慢理解并體會到可再生能源跟人的關系。今年 8 月初的時候,創(chuàng)作者們同樣是跟隨 WWF 一起去到了成都參觀光伏企業(yè),因此我想和創(chuàng)者們具體聊聊這趟旅程中的收獲與啟發(fā),旅程對各自提案的影響。對于光伏或太陽能,你們獲得了哪些新知,或解開了哪些疑惑?除此之外,為了這次的創(chuàng)作,還做了怎樣的調(diào)研工作?

陸邖這是我第一次去成都,當時去到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參觀了他們的工廠,臨走的時候還拿到兩本通威的書。我現(xiàn)在回想這個四川之行,和這個兩本書的題目也有點關系,它們有個共同的主題——未來。這兩本書里面有很多關于太陽能的內(nèi)容,他們提出一個觀點:下一個能源革命就是太陽能的革命。我對這個觀點不一定完全贊同,但它的未來的視角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去看他們企業(yè)的時候,我震撼于他們之前是做魚飼料的,后面才轉(zhuǎn)型成光伏產(chǎn)業(yè),但做得很成功。所以我覺得他們老板這種企業(yè)家是有未來的眼光的。在參觀途中,我和導師陳楸帆老師討論了一個有趣的話題:我們這一代人可能是最后一批見過“無網(wǎng)絡時代”和“無電話時代”的人了?,F(xiàn)在的許多孩子從未體驗過沒有網(wǎng)絡和電話的世界是什么樣子。從當前的發(fā)展趨勢來看,10 后可能是最后一代見過“無 AI 時代”的人,而 20 后一出生就將面臨 AI 無處不在的世界。其實現(xiàn)在就有很多人沒見過煤球,像我們小時候還會用煤球取暖?,F(xiàn)在能源也在發(fā)展,可能未來就有很多小朋友沒有見過非可再生能源,他們一生下來就生活在可再生能源運作的世界里。這一趟四川行中了解到關于未來的觀點給我了很多啟發(fā),我會把更多的未來的視角放到作品里。

依蔓如果說陸邖的關鍵詞是“未來”,那么我在這一趟旅程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現(xiàn)在”,是更落地的東西。我心中有一個很強烈的對比,是因為我 7 月份剛去了朗伊爾城,在那邊待了三周,8 月去成都的時候我其實時差還沒有倒完,暈暈地就去了。剛好這趟旅程解答了一些我當時在朗伊爾城的一些困惑,以及我沒有在那里得到答案的一些問題吧。

如果去搜關于朗伊爾城的氣候行動、能源轉(zhuǎn)型的新聞報道,會看到非常多漂亮的詞匯,他們首先停止了百年煤礦開展史、發(fā)展史,拋棄了煤炭,展現(xiàn)了一個非常好的姿態(tài),又提出許多目標,甚至提出在 2030 年之前整個小鎮(zhèn)要實現(xiàn)零排放。我很好奇他們要如何做到這件事情呢?是不是已經(jīng)有一些很落地的改變了?我去之前有一點期待,但很遺憾的是,我在那里待了大概 20 天,并沒有在現(xiàn)場看到什么具體的東西。朗伊爾城其實是受全球暖化影響最大的地區(qū)之一,但同時他們好像又只提出非常漂亮的口號,或者目標。

我也會跟當?shù)厝巳ヌ徇@個可再生能源的事情,我得到的反而是本地居民對這個事情的怨懟,因為在 2023 年煤礦發(fā)電廠被關了之后,他們就得開始使用柴油,柴油是從挪威本土運過去的。居民會抱怨,因為政府不讓開采煤了,用柴油后電費是之前的兩倍,而且在冬天,小鎮(zhèn)的天空上方還出現(xiàn)了漂浮黃色霧霾的新現(xiàn)象。小鎮(zhèn)居民對這個事情的不滿,并不會在新聞里面看到。

去提出一個理念、目標、愿景,固然是好的,但更重要或者更難的部分是怎么把它落成和現(xiàn)實。我在成都看到了一家中國企業(yè)是如何在過去這些年里,一步步落實目標的,就挺為自己國家驕傲的。

陌那我也覺得蠻震撼的,特別是在參觀通威車間的時候,可以看到很多自動運輸?shù)能?、機器人自己在移動,機械臂精準地抓取一個光伏電池板,再把它挪到下一個工序去,車間里就只有零星的幾個工人在巡視,看得出它整個系統(tǒng)是非常精密,甚至可以說是完美的。但我也因此產(chǎn)生了很強烈的好奇——在這個系統(tǒng)里面,我們?nèi)说奈恢迷谀睦??比如在“漁光一體”項目里面,受益的是一個具體的人,再到具體的家庭,整個能源系統(tǒng)不僅與個人的工作有關,也連接了個人的過去與未來。所以我覺得這個項目給予了我一個關于光的參照系,讓我去理解風能。首先是技術上,因為通威做了一個全鏈條的展示,我回去后也學著是拆解了一下風電的產(chǎn)業(yè)鏈,就知道什么中游有什么組裝商,在招投標里面最有話語權的是下游的開發(fā)商等等。

我也會在拆解的過程中獲得新的啟發(fā),譬如一些實際操作中的問題,風能同樣是和光伏一樣需要并到電網(wǎng)中的,但由于風能的產(chǎn)電沒那么穩(wěn)定,它的并網(wǎng)優(yōu)先級就不會太高。在電量比較充足的時候,風能或許是最后被接受并網(wǎng)的一種可再生能源。我覺得這種思維方式還挺有意思的,先了解這個能源的生產(chǎn)鏈條,再去看到每一個具體的人所面臨的事情。

四毛榴蓮 首先我的故事提及了父輩,也就是主角的父親,因為年輕的時候在煤礦工作,身體落下了很多毛病,那一輩人是為了生存去做這個工作的,村莊里也有很多人因為這個事情有肺結核,很早就去世了。我就會在故事里展現(xiàn)一個思考——我們要怎么樣在不重復過去這種掠奪式發(fā)展的前提下,找到一種和自然共存的方法?

我去成都,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到了光伏需要用到的材料:晶體硅。當時我們都去摸了,能感覺到科技的冰冷,但是我當時站在那里的時候,腦子里想的卻是葉子,我會想象它在自然底下吸收了陽光后變得溫熱,像一片存在已久的葉子,幾億年間一直進行光合作用,然后我仿佛就能看到一片森林?!皾O光一體”項目我也有很深刻的印象,它會在水上面放大片的太陽能光伏板,底下是魚在游,那種畫面讓我看到了一種共生的可能和希望,我也會把這種希望放到故事當中。

吳琦說到這里,很好奇你們現(xiàn)在的創(chuàng)作都到了什么階段?剛剛依蔓說她已經(jīng)完成一些實地探訪,那其他幾位是在前期調(diào)研,素材收集,采訪,還是在構思?在這些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戰(zhàn)?是否已找到解決方案呢?

《單讀》主編,播客《螺絲在擰緊》主播吳琦

陸邖這可能跟我個人的創(chuàng)作習慣有關,雖然我是用 AI 來創(chuàng)作的,但是我很多時候還是在自己找想法。一個好的創(chuàng)意很多時候還是要靠自己來完成的。我要做 7 個故事,它的工作量很大,所以我目前還是處于一個打文字草稿的階段。因為用 AI 來做短片,它跟技術的發(fā)展也有關系,它的模型每個月都在迭代,上個月無法做到的事情,下個月也許就可以做到了,所以制作對我來說算是比較容易的部分。這個故事短片最重要的是它的核心理念,所以我會花很多的功夫在前期的準備上,目前還是在完善腳本。在 9 月份到 10 月份之間,我會開始全力地把這個落實下去,開始制作。

陌那我目前還在比較發(fā)散的、跟當?shù)鼐用窳奶斓碾A段,也是通過找各種資料,用不同視角去重新理解這個選題。計劃里寫的風能在這個小鎮(zhèn)的具象體現(xiàn),我覺得是要細心地去捕捉才能發(fā)現(xiàn)的。

比如,我問一個風電運維的人,他對臺風有什么感覺?他會覺得坐在船上好晃,這都是非常細節(jié)、體感的東西。有些人可能就覺得這是一種氣候,是一種命運,也有另一些人也在不斷地修正自己的感受。其中會有一群比較有趣的追風少年,他們專門追臺風,在他們的視角里,臺風是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它從海洋上誕生,從小小的一個,慢慢成長,大到足夠被命名的時候,它就越過高山、海峽,來到海南島,變成一個風暴之王。追風少年對這樣的臺風又敬畏,又欣賞。臺風有天地之間那種大美的體感,人們畏懼它,又試圖捕捉它、利用它,這種交織的關系挺好玩。風在我的故事里不是一種單純的加害者或者是拯救者的角色,它是一個很復合的,與人類共生、共存,受創(chuàng)再生的一個能量。

依蔓我回來之后補充做了兩個采訪,一個是對朗伊爾城的教堂的執(zhí)事,同時是負責人,另一位是一名美國管風琴演奏家,他在教堂的演奏主題就是地球環(huán)境。我之所以想采訪那個教堂的執(zhí)事,是因為那個教堂是伴隨這個小鎮(zhèn)的興起而建立的,也存在了很長的時間。最近幾年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事情,在每周日的禮拜里面會有專門為那些受氣候影響的人去做的禱告,甚至他們的教堂里有一個類似于音樂總監(jiān)的人,在幾年前為氣候變化創(chuàng)作了一個彌撒。

我就給這個教堂的執(zhí)事發(fā)郵件說,想請他再聊一聊這些事情的后續(xù)。在那里我看到了一個挺讓我震驚的東西,是他們教堂之前下指示,去為北極氣候變化、冰川消融寫的一本書。因為小鎮(zhèn)里有很多做科研的人,他們就一起以教堂的身份去編了這樣的一本書,他們在現(xiàn)場告訴我說,這個小鎮(zhèn)的每個人都是氣候變化的媒體發(fā)言人。我對他們進行了這個采訪的邀約,但目前還沒有收到全部的回復,我就把它當作我沒有寫完的一個理由。

剛才陌那說到風,我想起一個相似的體驗。我參加了一個朗伊爾城的煤礦 tour(旅行)項目,當我們走到礦道的最深處時,向?qū)б笪覀儼阉械臒艄怅P閉,手機也關閉,就在黑暗里待著。那一刻,我并沒有覺得自己在一個很危險的地方,反而很有安全感。向?qū)Ц覀冋f,這里的煤誕生于 6000 萬年前,當下我就感覺自己站在 6000 萬年前的自然里,像是山接納了我,我在她的母體里面,有一種與她共在的感動。這樣的體驗也讓我重新思考,當我們提到可再生能源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有其它的方式去解讀?煤礦、化石能源這樣的能源跟我們的關系是怎樣的?它們其實也是地球的一部分,我們可不可以用另外一些方式去重塑它,或是想象跟它的關系呢?

獨立寫作者依蔓

吳琦這個提醒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目前更多的是在談可再生能源。比如在氣候變化大會上,不可再生能源幾乎變成了某種敵人,是仇恨和反抗的對象,但也許真實的情況不是這樣。尤其是在文字的故事當中,你完全可以展現(xiàn)出另外一種更接近于真實情況的可能。

人類與所有這些資源都有過漫長的歷史,在這個歷史當中曾經(jīng)都有過所謂的共生的關系,只不過今天我們走到了一個新的節(jié)點,要重新反思和考慮未來如何還能繼續(xù)走下去,但這并不意味著你跟你的過去就變成一種敵對關系,而這種敵對關系對于很多概念的普及和推進未必是有效的。這是一個很大的提醒,對于整個氣候變化和能源轉(zhuǎn)型的敘事,是很有參照意義的。

四毛榴蓮 我現(xiàn)在的進度走得稍微快一點點,已經(jīng)把腳本做完,在細化分鏡,畫了 1/4。我最大的挑戰(zhàn)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去呈現(xiàn)漫畫的視覺語言,通過畫面去展示故事,而不是通過單純的文字進行說教,過程中也要避免陷入故事的不真實感。在改稿的時候,我也分了三段來進行,第一段是揭示問題、揭示焦慮,第二段是主角感到痛,覺醒后行動,最后一段是展示希望。中間這一段是最難的,改了十幾種故事。我之前并不擅長虛構,所以在寫那些故事的時候容易假大空。為了能寫一個人讓別人共情的故事,我需要把思路不斷地拉到記憶和身體的層面,從自己非常微小的行動開始觀察,可能只是關一個燈去省電,又或者把空調(diào)換成了電風扇,通過這些去累積真實感。也通過類似這樣的描寫,展示漫畫主角一點一點覺醒的狀態(tài),去呈現(xiàn)希望感。

以情感引發(fā)行動,用行動換來希望

吳琦一開始四毛也提到,希望自己的創(chuàng)作不要陷入一種很沉重、很無力的氣氛當中,但因為這個議題本身的沉重和迫在眉睫是很現(xiàn)實的,像“氣候焦慮”這樣的問題擺在眼前,我們好像沒有辦法提供特別輕松的或者樂觀的情緒。我也很好奇,各位創(chuàng)作者是如何避免陷入焦慮與無力,創(chuàng)造故事中的希望感的?

四毛榴蓮 我畫的漫畫一直是比較懷舊的,經(jīng)常在想到小時候的一些東西時,很深地陷入到過去遠離后那種失落的痛感里。我這次的故事也是通過描寫消失,表達我的遺憾和焦慮。

但是在呈現(xiàn)焦慮之后,怎么樣去構筑構希望感呢?我分了三大塊,第一個是從記憶和傳承去構建一種希望,比如說父親和主角“我”說礦山的故事,“我”又跟自己的小孩說那條承載了童年的河流,這些故事,包括我自己在敘述這個故事的本身,就是一種希望。

第二個是生態(tài)環(huán)境轉(zhuǎn)變帶來的希望。首先,主角的父親從煤礦到后面去茶園工作,這兩個工作雖然發(fā)生在同一片土地,但因為時間或者說能源結構的變化,普通人的生活改變了。之前父輩的人迫于生存吃了苦,但如果有一個更好的選擇,既不會對他們造成傷害,又能夠讓生態(tài)更好地發(fā)展,還能給村民提供就業(yè)保障的話,我覺得也是一種希望。包括我的故事有一個大象的意象,從剛開始它是噩夢,是一種巨大的、可以傷害你的存在,到中間變成一個被人類掠奪、傷害甚至消失的存在,到結尾它可能和人類實現(xiàn)和諧的相處狀態(tài),預示著人類和自然共處。

最后一個是個體行動的希望感。其實對于氣候危機,我們能做的事情很少、很小。我自己覺得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回到當下,此刻你還能做些什么?通過最微小的行動,比如減少塑料的使用,去積攢改變的力量。無數(shù)個體的選擇終將帶來改變,這是我看見的第三種希望。

陸邖我是做虛構類的,我的著力點在于如何把這個希望變得不一樣。剛才依蔓老師描繪的礦洞場景,我覺得就很打動人,其實那種焦慮已經(jīng)在她描述的過程中得到釋放,也就是讓能源回歸到自然本身。

我在網(wǎng)上搜一些與可再生能源的相關信息的時候,我能看到也有很多人在反對它。他們反對的角度可能很奇特,比如他們覺得風車、太陽能電池板影響了風水。有時候也要重視他們的這個想法,確實隨時隨地都能看到這樣的評論,往往他們的點贊量還很高。所以對我的啟示是,他們反對的到底是什么?他反對的是太陽能本身,還是太陽能電池板的安裝方式,還是說人類用風車發(fā)電的這個方式?所以我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會試圖把太陽能和太陽能電池板剝離開來,讓能源回歸到能源本身會比較好。

當我們提起太陽能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太陽能電池板,提到風能時,首先想到的就是風車。但風能是風車嗎?風車只是我們利用風,把它轉(zhuǎn)化成能源的一種方式而已,是我們的人造物。所以我覺得要把這種兩者的聯(lián)系剝離開來。經(jīng)過這樣拆解,讓這些人看到一些變化后,可能就能發(fā)現(xiàn)他們反對的不是太陽能本身,反對的只是當下這個方式而已。我覺得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那我的故事就是有意義的。

AI 數(shù)字藝術家、導演、設計師陸邖

依蔓我在想談到希望的時候,腦子里面第一反應是技術帶來的希望,但是在創(chuàng)作里面我想要去嘗試闡釋一種來自情感的希望。比如這一次我看到了很多自然現(xiàn)象,像冰川崩解,我真的是看到一大塊冰瞬間砸進海里面。在我去之前,當聽見冰山崩解時,其實是感到哀傷的,覺得這就是全球暖化的明證。但當下我更多感覺到的是美,我并沒有感到特別焦慮,反而完全被自然的力量跟美所包裹,這也是此次實地探訪里面出現(xiàn)頻次最高的感受,所以我希望在我的創(chuàng)作里面去傳遞這樣的情感感知。

其實那時我在礦洞里面看到的煤是非常漂亮的,煤是閃著金光的,它并不是臟的東西。我就想去重新喚起我們身體和自然的這種天然聯(lián)系。這其實也是一種反人類中心主義,當我們把對人類的認識縮小成一塊煤,一塊冰,一棵植物也好,跟他們在同等位置存在于自然的時候,我們可以再去思考,去做更多的行動。以情感引發(fā)行動,再用行動換來希望。

陌那我自己是沒有什么氣候焦慮的,因為我覺得緩解焦慮的辦法就在于行動,只要還在做一點點事情就會緩解很多焦慮?!丁帮L口”的小鎮(zhèn)》故事里的人可能也是這樣,他們對改變氣候沒有太多的動力或感知,臺風的邏輯鏈條也很復雜,大家不會太多地去思考降低災害的辦法,但這個小鎮(zhèn)的人就是處在那個位置,有點像宿命般地在承受氣候變暖的結果,他們也被迫行動起來。

這個故事里有一個時空回響的視角。從十年前的臺風“威馬遜”到去年的臺風“摩羯”,人們抗風和利用風的手段和方法已經(jīng)進化了很多,這種進化也會帶來一點希望的感覺。自從有了可再生能源以后,當?shù)厝艘矔玫揭恍┦杖?,慢慢地,大家就會愛護當?shù)氐沫h(huán)境,如果有人亂扔垃圾,就會有志愿者行動起來。這一系列的行動本身,背后可能沒有太強的、去改變氣候的意愿,但是當?shù)厝艘呀?jīng)實際地為氣候做了一些努力,希望就蘊含在這些微小的行動里。

吳琦AI 作為目前最熱門的領域之一,其實也代表著一種技術上的希望。剛剛也提到了一些 AI 的影響,我也想問問你們覺得人工智能會對能源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崔綺雯 據(jù)我個人的觀察,AI 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從挑戰(zhàn)的方面來說,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它的能耗是相當高的。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身邊的電子服務系統(tǒng),這些日常應用的底層都嵌入人工智能或者大模型語言的話,能源消耗就會成倍地提高,隨之電力消耗也會成倍地提升。但是好消息是,現(xiàn)在也有很多技術著重于提升人工智能的能耗和效率,降低整體服務系統(tǒng)的能源消耗。比如通過人工智能預測天氣情況,從而進行電網(wǎng)的優(yōu)化調(diào)節(jié),讓更多的可再生能源——風電、光伏可以被好好地利用。其實未來的影響會怎么樣,主要是看我們最近這些年如何在能源系統(tǒng)里面里使用人工智能。

寫作者、編輯崔綺雯

陸邖首先,我覺得可再生能源它不是一個單獨的領域,AI 一定會影響可再生能源,就像它影響其他領域一樣,它也會加速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發(fā)展。

其次,我在網(wǎng)上看到說有些文章說,不要對 AI 說謝謝,也不要對 AI 說對不起,這些客氣話會消耗很多電。雖然每個人用的是很微量的電,但那么多人長久使用下來將會是一個很大的能源消耗。所以我覺得在未來,我猜測會有一個觀念,就像節(jié)約用電和節(jié)約用水一樣,就是節(jié)約用 AI,這個觀念在未來還需要去普及、去推廣。我們?nèi)绾喂?jié)約地用 AI,高效地用 AI,可能是未來的一個趨向和議題。

吳琦 看來 AI 對于氣候、能源等領域的影響是難以避免的,但剛剛也討論到,我們?nèi)杂邢M麑ふ业綉獙夂蛭C的辦法,去適應新的復雜情況。聽了創(chuàng)作者們這些令人動容的描述和思考后,也讓我們一起期待一下他們之后正式發(fā)布的作品??梢酝ㄟ^單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社交媒體關注“再生”創(chuàng)作征選項目及各位后續(xù)的創(chuàng)作,謝謝。

圖片

閱讀 274
版權聲明:
1.依據(jù)《服務條款》,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轉(zhuǎn)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wǎng)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wǎng)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wǎng)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jù)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