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牛:別名犎牛_犦牛_印度牛_辛地紅牛_婆羅門牛,為偶蹄目、???、牛屬哺乳動物,原產于亞洲印度。較大的瘤峰可占體重2-3%。頸部,垂皮及腹下長有明顯的褶皺,表皮面積大,真皮層薄,表皮厚。皮下肌肉發(fā)育良好,這種結構在機體的生命活動中起很大作用。許多國家利用瘤牛與歐洲肉牛雜交,培育出含不同程度瘤牛血液的優(yōu)良新品種。我國也曾引入瘤牛改良當?shù)攸S牛。
熱帶地區(qū)特有牛種,因圓而大的瘤峰而得名,它是一種沉積脂肪的肌肉組織,被稱為瘤牛的營養(yǎng)庫,猶如駱駝的駝峰,綿羊的脂尾一樣,能在物質匱乏時發(fā)揮一定的補給作用。種類較多,主要有乳用、肉用及役用等類型。
瘤牛形態(tài)特征
體長260-280cm,重700-900kg。脖子上方有一個碩大的牛峰,有的甚至重達幾十公斤,像一個大瘤子,喉部的松肉皮延長為肉垂,直至腹部。兩耳大而懸垂,有明顯的抗熱和抗病能力。體格較高,骨骼纖細。頭狹長,額寬而突出,耳長大而下垂,頸垂特別發(fā)達,甚至可延伸至腹下與陰鞘及陰囊皺褶相連結。蹄質堅實,皮膚松弛,被毛短粗且稀疏。毛色多種,常見的有不同深淺的灰色、褐色、紅色及黑色等。
瘤牛生活習性
對焦蟲病等有較強的抵抗力,并能遺傳給其與普通牛的雜交后代。皮膚分泌物有特殊氣味,能防壁虱及蚊虻。
瘤牛飼養(yǎng)方法
草食性反芻家畜。較大的體表面積和薄的真皮,利于散熱。汗腺及皮質腺發(fā)達,排列特殊并接近皮膚表面使散熱速度快。皮膚中特殊的黑色素能有效地反射看不見的光線,增強抗熱能力。血液中淋巴細胞含量高,以適應不良環(huán)境對熱帶疾病的抵抗力。采食慢,但對飼料的消化率高,飲水少,但對缺水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小,消化好,一般不會發(fā)生脹氣等病。汗腺多,腺體大,易排汗散熱。
瘤牛繁殖方式
耐熱、耐旱、耐粗飼,和普通牛雜交,其后代有生育力。
原文鏈接:https://sbike.cn/b/liuniu/
版權聲明: 1.依據(jù)《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jù)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